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1字词解释“或,代词,相当于白话文中的“有人”“或谓孔子曰”是古文中常见的结构,意思是:有人对孔子说。“子”是对对方的尊称;“奚”在这里是疑问副词,意思是“为什么”。《书》”就是古代留下的典籍《尚书》,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尚书》是经过后人编辑过的,与孔子见到的不全相同,下面所引的几句就不见于今传《尚书》“惟”是语气词,没什么意义。“友于”和“施于”中的“于”字是表示方向、对象的介词。“有政”就是“政”,“有”字无意义,常常加在名词的前面,叫“词头”,例如唐代可以叫做“有唐”,宋朝可以叫做“有宋”。“是是代词,这、这个、这样。“奚”在这里是疑问代词,意思是“什么”,本来是动词“为”(做)的宾语,顺说应该是“为奚”,古文中疑问词作宾语通常提前,“其”在这里是语气词,有加重语气的作用(对照“其何以行之哉”,2.22)。“奚其为为政”,意为“做什么(才算是)从事政治”。大意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讲:‘孝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带到政治上去。’这样也是在从事政治呀,要做什么才算是从事政治呢?(难道一定要当官才算是从事政治吗?)”导读在儒家的理念里,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天下,是一以贯之的。《大学》首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由内而外,是一条“内圣外王”之路,这中间的管理理念只有阶段性的差别,核心和本质是样的。儒家主张把私德与公德打成一片,公德就是私德的延伸,这点,跟西方主流文化明白区分公德与私德,甚至把公德与私德打成两截,很不一样。今天看来,把公德与私德作适当的区分,是必要的,但打成两截也是不妥当的。在现代事务日趋繁复、分工日趋细密的社会里,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跟古代农耕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修身、齐家和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愈来愈不是一回事,私德与公德不分,对大部分人来说,既很难做到,也的确会造成很多流弊。但公德和私德都是人之德,其中根本的东西,例如仁(就是西方说的博爱、宽容)信(就是西方说的诚实、信用)、义(就是西方讲的公平、正义),本来是,也应该是一以贯之的,过分强调公德与私德的差异,甚至完全打成两截,弄得不好就会造成虚伪的人和分裂的人格。用阅读去了解这个世界,然后爱上它——阅世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