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弟子规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

李文·主播

木子杨卉领略传统文化精髓,传承祖国道德经典听众朋友们,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了解《弟子规》,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讲到:“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讲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该有的礼仪,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弟子规》的下一句:“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句话的意思是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当我们借人家的东西,要想着什么时候该还,这要很谨慎。因为人家借我们东西是对我们有帮助、有恩,假如我们还没有准时还,就太没有道义了。所以当我们确定哪个时间要还他,又怕自己忘记,你可以直接在你挂的日历上写上去,你每天都看日历就不会忘。你对于每次借人家的东西都这么谨慎,往后他人就很欢喜把东西借给你。明朝的郑濂有一次去跟人家借书,因为那是大户人家,就跟他说这个书你十天以后要还我。十天很赶,人家肯借,他也就满欢喜的。结果第十天刚好下大雪,主人可能想说他不可能来,但是郑濂还是一样冒着大风雪赶过来。结果这个主人很感动,也很佩服他。就跟他说,往后我们家的书都借给你。所以当我们跟别人借东西,人家面有难色,不可以怪别人,要反省自己。我们的社会信用是要自己一点一滴经营出来的,我们不要去羡慕这个人怎么这么赢得别人的信任,必有他的原因,我们要自己好好的去往这个方向去努力。现在借钱的人都高高在上,然后借人家钱的还要去求他还,都没有想到人家当初这么够意思借你钱。按照我们古代人的行事作风,只要自己有钱,马上一定去还。而且古代这种信用跟现代不一样。古代的信是人格,所以中国的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不需要立字据的。其实差不多在五、六十年前,中国人的社会还是有这样的品德。那西方的信是什么?白纸黑字,西方的一个角度就是他要先怀疑你是不是好人?是不是讲信用的人?你要证明给他看你是不是有信用。这是东西方对「信」是不同的态度。但是我们现在在处理「信」这个问题,是东方还是西方?现在也都比较偏西方。因为要像东方,可能没几个人敢做,心里会担心,怕现在的人言而无信。所以该你还人家你不还,看起来好像占了一点小便宜,其实已经把你的整个社会信用一点一滴透支掉。在深圳有一个商人他就去跟农民谈生意,谈好说这一块地卖给他。结果卖给他之后,只付了一半的钱就不再给他。这个农夫很生气,那是他唯一的一块地,还欠了他六千块人民币不还。所以人都觉得他占人便宜好像自己有好处。结果过没有几天,这个农夫到他们家跟他同归于尽。报纸写;一条命多少钱?六千块。所以信用特别重要。我们一来要维持好自己的信用,二来要念念想着是别人借我们东西是给我们帮忙,我们要不忘这个道义、这个恩德,自然我们就很有警觉性,言而有信。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的教诲当中,也屡屡提到「信」的重要。在《论语》里讲到「人无信不立」,人无信就无法在社会、在人群当中立足。因为社会是一个团体生活,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就会离你而去,你就很难发展。孔夫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假如一个人不信,我真不知道还他能做出什么事来?所以信用对一个人相当重要。我们来看「信」这个字,它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言语。所以意思就是人的言语一定要守信,要言而有信。我们看看古代人对言语的态度都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这个「信」,除了守信的意义之外,它另外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信义。信跟义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信义它虽然没有讲,但是都放在人的心中。比方说,虽然我们没有告诉爸爸,我要孝顺你,但是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把这个「义」时时守住。所以这个信还有另外一个延伸意就是指道义、情义、恩义,也就是用现在话讲叫义务,做人的本分,做人的义务。所以从这样去理解信,你就可以把它的意思解得更广。这些平常语言行为的要则,让我们即知即行,掌握自己,使处事更有效率,待人更为和谐,创造一个身心调和的环境。如果我们一时做不到也不必气馁,只要能清楚的辨别方向,认同圣贤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现出美玉来。好了,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今天的这句话吧: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4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4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