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诚”与“信”涵义不同。“诚”在古代主要表示人的品性、品德,在先秦时期还具有特定的伦理原则,主要是代表物理、事理原则。“信”原指古代人们祭祀时对上天和祖先说的话要诚实不能有欺骗之语,随着后来儒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逐渐把遵守诺言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其次,“诚”与“信”之间侧重点不同。“诚”主要是对自身的一种道德修养,要求从自身做起,不仅自我诚实,说道做到,对待他人更要诚实、不欺骗。“信”是一种相互的关系,要求自己对待他人或他人对待自己都要以信任为前提。“信”字有双方之间的信任的意思,是“诚”字所没有的含义。信任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关系,它产生的条件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首先要做到信任他人,其次要自己得到他人的信任。“诚”的本义是真实、真切,“信”的本义是求真、守信。若把诚与信涵义引申在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诚”则具有真挚、诚实的含义:“信”则具有真理、信守承诺等含义。虽然“诚”、“信”含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诚信”一词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最早将“诚”与“信”连用在一起,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的具体时间我们可能无法考证。但是在可以查阅的著作中,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管仲明确提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诚信是凝聚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基础。在先秦时期就有“诚信生神”一语,“诚”与“信”之间相互解释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在伦理学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范畴。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是信的基础和前提,故有“不诚者失信”之说。在古人看来,一个人只有诚“有于己”,方能信“见于物”;只有诚于内,方能信于外。不诚实的人,虚伪狡诈,出尔反而,不守信用,无“诚”则无“信”。“诚”与“信”,往往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可以互相来说明对方。当代何怀宏先生曾有一个简介明快的分析——“诚”字指一种真实、诚悫的内心态度和内在品质,“信”字涉及自己的外在言行,涉及与他人关系诚信,即诚实守信,就是诚实无欺、恪守信用。推而广之,诚信就是心想、口言、身行的一致,即言为心传声,言行相符。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信是一个行为规范,是指善意地做出和履行承诺。一定意义上讲,“诚信”就是求真务实,追求正义。诚信的意思就是要立足于道德自我,面向他人,在人际关系中讲诚实与信用,诚信还包含实事求是的精神,如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承担责任的精神也是诚信一词中所含有的内容。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从远古时期起,人们就极力推崇诚信、歌颂诚信,把诚信当作是“国之宝也”、“德之固也”、“言之瑞也”、“善之主也”、“礼之器也”总之一句话,诚信极为重要,不论是在经济上广泛运用还是作为修生养性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