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一直被大家奉为诚信的准则,然而说出这话的孔子,却不止一次以身作则,教他的弟子不要讲信用,如此打脸的事情孔子竟然还能理直气壮,看完今天的故事你会发现,对于诚信我们一直都会错了意。
话说孔子本是鲁国的外交部长,帮助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谁知鲁国和齐国交好之后,鲁定公就过上了奢靡的生活,天天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孔子一怒之下辞了工作,率领一众学生开始周游列国,看看有没有机会在其他国家推行他的仁政。
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们兜兜转转跑了不少国家,虽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款待,但始终无法一展抱负。孔子离开卫国后,几经波折去了陈国,但到了第三年陈国开始战事不断,孔子只好打算再回去卫国。
就在他们快到卫国的时候,路过了一个叫蒲邑的地方,这里是卫国大夫公孙氏的地盘,他是卫国太子的心腹,原本在朝中任职,但卫灵公担心他势力过大,就把他派到了这里。
不巧的是,这会儿公孙氏正在那儿招兵买马准备搞叛变,一看孔子打算去卫国,心想那不成啊!他可是卫灵公当年的谋臣,又带了一帮文武兼备的弟子,此次前去卫国,岂不是于我不利。于是他命令手下强行扣留孔子。
这时候孔子的学生们不干了,其中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长得三大五粗,勇猛有力,他对孔子说:“我不想再看到老师遭遇危难了,不如跟他们拼了!”说罢就拔出剑召集众人。别看他们都是读书人,打起架来却也是生猛如虎,二话不说就跟蒲人干了起来。
公孙氏一看,好家伙,这帮人这么刚,就有点犯怂,更何况打得两败俱伤也不太划算,于是就跟孔子商量起来:“要不这样吧!只要你能答应我不去卫都,我就让你们离开。”
孔子一听,赶紧说,好啊好啊!这还不容易,赶紧握手言和。但是对方思来想去还是不太放心,一定要让孔子发誓。孔子也是个爽快人,你让发誓我就发誓,咱就不去卫国了,那老头子对咱也就那样,不如去别的地方溜达溜达。
协议达成,公孙氏就放心了,开开心心地恭送孔子一行出了城。谁知孔子一出城转头就奔着卫国去了,他的徒弟子贡看傻眼了:“诶,老师,您不是刚发过誓不去卫国的么,怎么一出门就反悔了啊,不怕被雷劈么?”
孔子边跑边说,我刚才那是在要挟之下发的誓,根本就不能算数,老天爷才不管呢!赶紧跟上!
还有一次,孔子在宋国遇到了强盗,一行人被团团围住,孔子立马表明了身份,强盗头头细细一琢磨,发现这桩买卖不划算,抢也抢不到什么,孔子名气那么大,万一出点啥情况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强盗就说,“先生的名气我们听过,我们也是迫不得已,这就放你们走,但是你不能告诉别人我们在这儿。”孔子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结果刚走出没多远,遇到了宋兵,孔子立马就举报了强盗。子贡又郁闷了:“老师,您刚才不是答应了人家不说的吗?咱这样显得很没义气吧!以后还咋混?”
孔子说,跟强盗讲信用那就是愚蠢。如果我今天不举报了他们,以后就会有更多无辜的人遭殃,讲信用得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要不然就是纵容作恶了。
从上面两个故事不难看出,孔子并不是一个认死理的迂腐之人。“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完整的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意思是,不管说了什么都一定要做到,而且还果断付诸行动的,那都是些固执浅薄的人啊!
讲信用是好事,但不能无原则地讲信用。真正有担当的人,不会被自己说过的话困住,如果诺言和规矩是不符合正义和良知的,那么就无需在意,可以勇敢地去打破它,无原则地守信不是义而是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