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尔者,反尔也不是信用问题,84岁长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1118/9760498.html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经典名篇《论学习》中提到: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全然吞下,有些书则需细嚼慢咽。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片段,有些书可大致通览,而有些书则需研读始终。有些书可请人代读,然后取其摘要,但这仅限于主题不重要、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在中国,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更迭,遗留下来无数经典著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生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是中国人价值观、思维方式、处事原则的文化源头,至今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当代,也有无数的学者深耕于研究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84岁当代作家王蒙以几十年来个人跌宕起伏的百态人生阅历,将孔孟老庄充满哲思的儒道文化融入生活经验,其个人的处世哲学与孔子的君子观、中庸思想、仁爱与德政;孟子的浩然之气、性善论、义利观;老子的道、无为而治;庄子的齐物论、养生观等先贤的大智慧,融会贯通。“读史明智、鉴往今来”。王蒙先生的这本《王蒙讲孔孟老庄》,一定是最值得每日拿出来翻阅的枕边书。王蒙先生以最直白地讲述方式,将历史的大道理大智慧和现代人生的哲学道理相结合,阅读的过程中,不免感慨历史贤人格局之高远,眼见之高深。读者和作者以及历史先贤在书中交流,常常能联想到自己现实生活的种种,确实能改变个人的心胸和格局,启迪明智。01格局最大的是孔子王蒙先生在提到孔孟老庄时,孔子的地位是放在第一位的,他是最中庸的一个人,如果用当代话来说,是棱角最不鲜明的一个人,可以说磨得很圆很圆了。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1.孔子是一个很懂得杠杆平衡的人。“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盛世明君,孔子知道就想,那我就去做官就好了;乱世不平,那我就去做老师,做学问、传播思想好了。所以,孔子说来,也并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他给自己几条路可以选择,进可攻,退可守。这在我们当代,也有不少会利用这种杠杆平衡,例如家中夫妻一个为官,一个经商;又或者做着本职工作的同时,学习另外一个感兴趣的事情。2.孔子不会与人发生正面冲突。孔子在他的家乡鲁国做官的时候,不被重视,有一次祭祀活动开始,结果祭拜的贡品都没有送过来,孔子当即摘下了官帽,提出辞职。大家肯定好奇了,明明说的是他不和人冲突,这撂挑子不干了,还不是冲突呢?据文中庄子的分析,其实是因为鲁国君王不重视,孔子认为这个君王和自己的理念不相符合,但是又不想与权贵直接起正面冲突,所以才以这种个人原由的方式辞职不干了。假如大家和公司上司意见不符,大家会怎么办?3.孔子与孟子不同的“君子”观见脾性的不同孔子在谈君子的时候,更多的是从精神上、气质上、修养上去说的,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讲求的君子之道是诚信的、好学的、能屈能伸的、有理想有追求的。那庄子在描述君子的时候就不同,庄子一直是一个原则性特别强的人,用现代话语来说,是一个特别刚的人,不太会拐弯。例如,庄子在描述君子时,就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庄子讲求的就是要有原则,要能够自我约束自己。在书中,有很多的故事和例子,都描述了庄子的这种“直男”性格,不由感慨他那个性格在君王左右,多么危险啊!02重新解读“出尔反尔”现代成语中,大部分都是有历史典故的,也有很多词义和历史故事是不相符合的,是后期望文生义而来。《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意其实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这句话讲述了一个战国初期以邹国和鲁国打仗为背景的故事。两军交战最终以邹国战败结束,很多将士丧命。邹穆公很伤心,认为这场战争中,部下将领官吏牺牲了33个,却没有一个士兵前去营救。他想杀一儆百,可又怕引起士兵们的不满,于是就咨询孟子。孟子回答道:“不知您是否还记得那个闹饥荒的灾年?数千壮年人外出逃荒,年老体迈者饿死家乡。而您手下的官吏不把严重的灾情上报。他们高高在上,不T恤民情,不关心百姓疾苦,仍然征收赋税迫害百姓。当时大王国库充足,粮仓富裕,如果官员们体恤百姓分发粮食他们何致于此啊。如此看来这就是因为官员们失了民心了啊。”邹穆公听后若有所思,孟子引用曾子的话说:“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官员们不关心百姓的生死,百姓对官员们的生死当然也不在乎。从这个历史典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出尔反尔”与现代词义的不讲诚信,说话不算数的意思是完全不沾边的。03结语文末有这样一段介绍:王蒙讲孔孟老庄,“要的就是老王的那点灵气,那点经历,那点沉浮,那点切骨的感受与独有的体会,那点言之成理、思之成精的新发现。”读《论语》,通晓为人处世规律,看淡生活的跌宕起伏,成就谦和儒雅的自己。读《孟子》,在繁杂世事中,不忘初心,守住原则和底线,辨清利义要害。读《道德经》,洞见世间万物最根本的道与理,了解宏大的世界观,提高人生格局。读《庄子》,齐物思辨,心斋坐忘,自在快乐,找到精神的寄托。读《列子》,黄老之幽隐,极致的思考,在议论和寓言中学会批判思维。读宋明理学心学,澄清概念误区,建构强大的内心和自我认知。取历史之精华,受用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50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4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