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白话文:有子说:“承诺符合道德大义,才可能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交往的道义相投,可作为依靠。”这是《论语》学而篇第十三句,这一句话谈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学透之后,我们的人际交往就不会再迷惘了。首先,我们先看:01有子是谁?有子,名若,字子有,小孔子十三岁,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02“义”的辨析这个“义”字,有两种解释,儒家孔门的解释讲:“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墨子的精神,“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里当然取儒家的解释。有一个故事,对“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进行了生动地诠释。孔夫子逃难的时候,在宋国遇到了一群强盗。强盗要杀孔子,孔子说:“我是孔子,我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请放一条生路。”强盗想了想说:“既然你这么有名,我放你走,但是你不许跟别人说我们在这里,你发誓。”孔子说:“可以,我发誓不说。”刚走没多远,遇到宋兵,孔子举报了强盗,强盗就被抓了。学生就跟孔子说:“老师,咱这样不地道吧,咱答应人家不说的。”孔子说:“跟强盗不用讲信用。”和强盗讲信用,那不就是傻吗?孟子说过一句特别有力度的话,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言必信,行必果”,是第一个层面。但是“惟义所在”,就是你做事符不符合大义,才是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03“恭”要有度待人之礼,固当恭敬,但也应该有个节度。如果恭敬逾越了礼,反而会招致别人看不起。所以,与人交往,施敬于人之时,就要斟酌,务必合乎礼节,而不过其则。这样内不失己,外不失人,不至于被人轻贱而自取其辱。我有个朋友,有社交恐惧症,尤其和她婆家人不知道怎么相处。后来,我告诉她,“依礼而行”,不必想东想西,不失礼就可以了。好多年过去了,她与她的婆家人相处得很融洽。04“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两种解释“因不失其亲”的“因”,李零先生的解释是“姻亲”的“姻”。“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可以这样理解,姻亲如果能够维持亲密关系,频繁地走动,就算是你家的门庭、你的宗族。我们中国古代讲认祖归宗,过去宗族很重要,有的宗族大,有的宗族小,有的宗族无法延续也就没了。“因不失其亲”也是关于礼法的,它其实与社会认同有关。人际关系中,我们与距离稍微远一点的亲戚朋友,能不能够建立好的关系,如果可以,那么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作宗亲一样对待。这样我们的同盟*就更加强大了。第二种解释是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的,他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与人相依,本图交久,但所依的不是好人,则始虽暂合,终必乖离。故当其结交之初,就要审择,不可失了那有道义可亲近的人,则不但一时相依,自后亦倚靠得着,可以为宗而主之矣。所以说亦可宗也。另外,张居正还强调,人的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随随便便的开始,往往带来让你后悔的结果。#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