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殷权论语讲义为政第二篇子曰由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都知道了吗?知道了说知道,不知道的要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呀。”由: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诲:教诲,教导。女:rǔ,通“汝”,你。知:知道,明白,理解。包括能够做得到、做得恰当的意思。讲义:一、此一章书,论“明”,不论“诚”。也就是说,重点在于“把老师教导的,真正弄明白”,不在于批评“不懂装懂”。首尾两“知”字,以心言;中间四“知”字,以事言。二、子路其人在之前的中招考试题目中,曾有叫分析孔子弟子人物性格的。现在子路出场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子路。子路的基本情况: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少孔子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俗称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和军事见称,为人刚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乱(卫君父子争位),子路为救其主卫出公姬辄,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葬于澶渊chányuān(今河南濮阳)。《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载:仲由,卞人,字子路。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卞:古地名。春秋时鲁邑,汉置卞县,后魏废。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又:仕卫为大夫,蒯瞆与其子辄争国,子路遂死辄难。孔子痛之,曰:“吾自有由,而恶言不入于耳。”《孔子家语.弟子行》载:不畏强御,不辱矜(guān通“鳏”)寡,其言循性,其都(居,居政之处)以富,才(才能)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曰: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率直而粗俗)《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又:闵子侍侧,訚訚yín如也;子路行行hánghá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子路受教于孔子:《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载: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hào?”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qíng;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wu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穿透)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guā而羽之,镞zú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韩诗外传》载: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贡,卫之贾人也。皆学问于孔子,遂为天下显士(有名望的士人)。子路治蒲pú:《孔子家语辩政》载: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治),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懒惰,不诚实)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怎么)尽其美乎?”子路之孝: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子路“负米养亲”、“百里负米”事: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huò,野菜)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mò,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多层坐垫)而坐,列鼎(成排的锅盆)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诗赞: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子路之信:子路非常讲信用,《论语.颜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未及时兑现的诺言)。子路“闻过则喜”,勇于改过:《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说苑.修文》载:子路鼓瑟,有北鄙(北方边境地区)之声,孔子闻之曰:信矣,由之不才也!冉有侍,孔子曰:求来,尔奚不谓由夫先王之制音也?......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曰:由之罪也!小人不能,耳陷而入于斯。宜矣,夫子之言也!遂自悔,不食七日而骨立焉,孔子曰:由之改过矣。(注:由此,大家也可对照我们自己是如何改过的?)三、以“真正理解”和“知行合一”为知,不以“博学多闻”为知子路是直性、率性之人,所以孔子与他的交流也较为直接。所以本章劈头直呼子路而问之“诲汝知之乎?”“是知也”的“知”,正是解答“诲汝知之乎”的“知”。《集注》说:子路是好勇的,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论语指月》云:子路未必强不知以为知,只是他粗心,信口便说,入耳便行,不理会其知与不知耳,故教他把平日所认为知者,别(另外)择个知与不知出来。(意为:到底哪些是真明白的,哪些是不太明白的,自己要心中有数)子路不仅好勇,他还争强好胜,《论语》里说“由也兼人”。“兼人”的意思是超过别人,一人顶两人,任何事都不能落在别人后面,不能不如人。一般来说,这样性格的人,必然会有“以无为有”的现象发生。因此,我们在《论语》里经常会看到,孔子针对子路的这些特点对他进行教育。此章孔子教育子路,是要他注重老师教导他的地方,在这一事一物上弄个明白,真正把教导他的一事一物搞透彻了,且能力行恰当,自然就会受用不尽。然而,必须是“不知为不知”,而“知之”者才是真知,故曰“是知也”。若是追求博学,与别人攀比争胜,把不知道的都想弄成知道,则会强不知以为知,只在外面争强好胜,那么就会“以无为有”、“半瓶晃荡”,把不知道的当做知道。所以,孔子教他自己拣择清楚。以上讲义中的“知道”,都是指真正的清楚、明白。真知,必如颜子的“亦足以发”。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也是此意。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不知,如何行得?不能行,怎能称作知?再来看其他古籍的解释,加深理解本章:《日讲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孔子示子路以本体之知也。孔子教之曰:“人之入道,全在平知。真知之本体,须从自知自觉处体验,不必无所不知,方谓之知。我今教汝以知之之道:汝于义理事物之间有所知,必有所不知,必虚心体认。凡义理事物,体之于心,果能真知确见,已知之者,则以为知之。若未能真知确见,尚有所不知,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不能尽知天下之理、而本心之灵毫无自欺之蔽,即是真知之本体,是知也。”若以此自知之明,从事于学问思辨,则格致诚正之功,可以次第渐进而知之,为用亦无穷矣。《荀子·子道》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云云(省略)。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舒和)也。孔子曰:“志之,吾语汝。奋于言者华(浮夸),奋于行者伐(自负、自夸),色(外表)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说话的要领)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行为的最高标准)也。言要则知(智),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wū,怎么)有不足矣哉!《荀子·儒效》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四、此章,另有两种解释1、把“是知也”的“知”,解作“智”。意为:这样才是智慧之人。2、把首尾二“知”字,解作“志”。如果把“志”解为“记”,那么,意思是:教导你的,你记住了吗?这显然成了记背之学,学者可置之不理。“志”又通“识”,“识”有理解、辨别之意。这样解释的话,其含义与正解无甚差别,但多拐了两道弯。五、成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成语,出处于此。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要装懂。指凡事实事求是,诚实不虚假。(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5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4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