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参照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01“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译文: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人才之所以称为俊者,必需德、信、义、才、明五者兼备。人无德则无信义,虽有才皆走歪门邪道,阴险欺诈,小人伎俩,自然不能成为才俊。古代的墨子如果有可能,应该算是一个俊才。孟子评价他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虽然指责他的说教使人无父无子,过着禽兽般的生活,却又说他不辞劳苦,不顾身体,百挫而无反顾,以拯时世之陆沉。胡适评价他说:“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墨翟急人之难,勇人之事,虽杀身成仁,而足不旋踵,乃我国第一位大侠。02“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译文: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人才之所以称为豪者,必需行、智、信、廉四者兼备。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唐朝的颜真卿应该可以被评为人之豪,他身为朝廷重臣,为官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以致闹到了“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不得不写信向同事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03“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译文:见嫌而不苟免,恪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忠于职守,恪守信义,不避嫌疑,大公无私,这种人敢于担当,不怕吃亏,不计前嫌,不顾猜忌,自然是人中杰。从刚才的划分标准来看,黄石公对信是比较看重的,《论语》上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次是德,德是人之本,《论语》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和贫贱是区分人的一个标志,人皆有欲,但是取之有道,不可妄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时此人辛弃疾的自画像。中国文人的传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辛弃疾一生却有进无退,始终没有忘记收复故国,复我文邦,真人之杰也。04相比较《素书》的划分,汉代《玉钤经》中也有关于“英、俊、豪、杰”的不同区分与定义,原文如下: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鉴古,才足以冠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此则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操足以厉贪鄙,信足以怀殊俗,此则人之豪也;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则人之杰也。”《淮南子》也从从数字上进行量化,让人对英俊豪杰的定义一目了然。它的意思就是说,从智慧的角度来衡量,一万个人出一个“英”,一千个人出一个“俊”,一百个人出一个“豪”,十个人出一个“杰”。可见这四个字其实差别并不是非常大,只是古代人更愿意把话说得更透彻,更有区分度。从今人的角度,英、俊、豪、杰标准又会发生变化。对待英雄人物的评价标准也有争议,以前认为对的,现在也许是错的,也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望词生意,片面和静止地看问题总是有所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