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念出现风险后又

引言

如何界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念?出现风险后又该怎么防范与治理?——传统的观点认为,信用风险一般意义上是指交易主体到期后没有能力履约,给经济主体带来损失的风险。广义上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狭义概念的扩展,指的是由于银行风险业务的客户违约,造成银行产生损失的风险。如在信贷业务中,借款人身经济原影响债务本息的偿还,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在负债业务中,存款人因为某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产生恐慌,挤兑存款,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降低,引发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而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信贷客户无法偿还贷款,从而产生的风险。因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目前传统的信用风险概念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在传统信用风险的概念上,继续发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是,商业银行的交易对象因各种原因直接违约给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或者交易对象因第三方评级机构做出的违约可能性变化,从而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的可能,如三方信用评级降低、投资项目失败等,引起其发行债券或股票价格降低。

总体来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区域性金融风险,需要商业银行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及成因

信用风险的特征,信息非对称性。一般情况下交易双方合约关系的成立基于双方信息的了解。而信息来源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公开渠道获取的信息,比如年度报告等,第二类是双方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或者其他手段可以获取的信息。

双方基于获取的信息成立合同关系,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交易中的一方出于各种考虑,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阻碍对方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时效性,导致被隐瞒的一方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从而信息获取处于弱势方产生信用风险。隐蔽性。在信贷业务中,交易对手还没有发生实质的违约行为,但是因为其他因素可以预见将会发生违约,在这种情况下信用风险存在一定的隐蔽性。

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金融创新。在盈利的压力下,金融创新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风险的准确判断,当期的信用风险就会隐藏,二是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进行信贷审核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存在较大风险的项目被审核通过,隐藏了信用风险。

传染性。信用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商业信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三角债”需要引起商业银行的重视,当一家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时,容易引发传染性的信用风险,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导致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动荡。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信用主体,更容易在这种“三角债”中受到信用风险的冲击,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区域金融危机。

爆发性。一旦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爆发,将会丧失其信用基础并且加速崩溃,引发挤兑现象,波及其他商业银行。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业务无法开展,进一步加剧信用风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区域性严重的金融危机。

较为成熟的预测方法是通过相关模型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根据不同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不同的条件,引入不同要素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相关模型,在此基础上,用数据和测量指标作为信用风险的条件支撑,建立信用风险的判定参数。

同时,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建立健全新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根据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管理要求,加强对自身风险指标的监管,有效约束信用风险,进而将信用风险纳入可控范围。

信用风险的成因,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宏观环境。一般来说,当宏观经济与企业和银行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当宏观经济向好的时候,企业及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反之亦然。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因信息上的偏差,导致信息劣势者无法做出最有利的决定。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无法全面的了解借款人的具体情况,而有动机借款的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商业银行的信息,信贷业务的借款人有动机隐瞒真实情况以获取贷款。

道德风险。在交易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交易中有一方凭借自身信息优势地位,不用承担自身选择的全部风险后果,其为了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对于银行来说,最有动力获取贷款的是自身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这一类企业有隐瞒自身真实财务状况的有动机,以获取更高额度的贷款,这种情况会对银行产生较大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包含一整套涉及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以及保证制度顺畅运行的风险管理架构,若商业银行未能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则其会存在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影响评估、预警、管理、风险处理,最终导致银行出现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通过分析、控制和处理,降低信用风险对银行自身的影响程度。一般意义上信用风险的管理包括三个步骤:信用风险的测度,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治理。

三、信用风险的测度

在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量化信用风险,所以信用风险的测度是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第一步,具体来说是用数理统计模型对量化信用风险。传统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是对财务数据的静态分析来实现的,根据所选取指标的不同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分别为:Z-Score模型、Logit回归方法、ZETA模型和Logistic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相关学科研究的进步,现代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因其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获得相关学者的青睐,以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和KMV模型为代表。

国内学者对现代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虽然以国外成熟模型为基础,但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引入适应中国市场的相关指标,增强相关模型对国内市场的预测能力,在此过程中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继续开发探究适合中国市场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变得非常重要,也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四、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在借助计量方法测度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后,通过分析明确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程度,针对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能够针对性的改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国内学者对信用风险产生原因的研究,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总结,其中宏观曾面的因素为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政策频繁调整,监管缺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国内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在宏观因素的影响下受到冲击,客观上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

若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与架构不合理,则易导致其信用风险管理出现问题,微观层面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程度的因素包括:风险政策失当,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操作不当等,主要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与操作不当,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与体系存在漏洞,则会放大信用风险的危害。

通过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分析,结合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综合分析商业银行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为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治理打下基础,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关键的一步。

五、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治理

信用风险的防范于治理是商业银行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并化解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综合效能,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治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将防范与治理信用风险作为目标,信用风险的测度和信用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也是为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治理服务。

结语

总的来说,信用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信用风险的防范,建立起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防范信用风险的重中之重,首先需要将风险控制贯穿每个业务的始终,其次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流程,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再次重视信用风险的量化指标,采用量化思维管理信用风险,最后积极学习信用风险管理相关案例,逐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提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9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4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