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央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开展“征信修复”乱象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征信修复”乱象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损害征信系统客观公正。央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征信修复”乱象专项治理“百日行动”。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梳理典型案例,揭秘“征信修复”骗局,提醒消费者在重视个人信用记录维护的同时,切勿因侥幸心理误入“征信修复”骗局,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套路一:征信修复是假,骗钱跑路是真
如今信用记录是我们在申请贷款、信用卡时必备的重要资料,一旦出现逾期记录,可能影响相关业务的审批,因此消费者一旦发现逾期记录,便慌了神。不法分子便利用这种恐慌心理,以“征信洗白”为由头,谎称有渠道或者关系可以办理删除信用报告中不良信息的业务,诱使消费者上当。实际上,不法分子要么以此骗取大笔钱财后消失不见;要么唆使消费者伪造材料以“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进行恶意投诉,导致消费者“修复征信”不成反陷入欺诈等涉嫌违法违规的骗局。
正在申请购房贷款的王某,发现信用报告上有多次逾期记录,很有可能导致房贷办不下来。王某很着急,赶紧在网上查找“修复征信”的方法,与提供“征信洗白”的中介一拍即合。王某在中介的怂恿和蛊惑下,伪造材料并谎称因受疫情影响失去收入来源导致逾期,在中介的陪同下向多个金融机构频繁投诉。相关机构在核实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材料系伪造后做了报案处理,后王某因伪造材料受到了行政处罚。
对此,交通银行信用卡专家提醒消费者,对征信记录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对于逾期记录莫要过于恐慌,莫要“病急乱投医”。关于“征信修复”骗局的识别,可牢记以下两个“凡是”:第一,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征信铲单”等说法,凡是打着这些旗号招揽生意都是骗人的;第二,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均无权随意修改、删除信用报告中正确展示的信用信息,凡是声称有关系或者渠道可以有偿删除不良征信记录的都是骗人的。同时个人信用报告上的逾期记录5年后便会予以自动删除,欠款人应当及时履行还款义务;金融机构在做贷款审批时会进行综合研判,信用报告是重要但非唯一的参考依据。
套路二:征信培训、加盟皆陷阱,小心财信两失
征信信息作为信息主体信贷行为的“客观记录者”,关乎着我们的消费、投资、住房、出行等方面,随着征信信息的广泛应用,征信记录备受全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