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上海,记者姜樊孙诗宇)讯,年双十一刚刚落幕,各家互联网平台的销售业绩再创新高。11月1日至11月11日,天猫和京东分别实现销售额亿元和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6%和33%,增速均创三年新高。
在商家奋战的背后,各家的金融科技业务也在进行隔空的较量。和往年不同的是,提额不再是花呗和白条的主要宣传点,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活动、优惠券、抽奖等,以及背后的业务合作、底层技术实力,场景更是成为互联网巨头的争夺重点。
主推活动提额不再是营销重点
在往年的双十一活动中,提额一直是重点营销竞争手段。京东白条在年双十一期间,累计提额达到了亿元,平均每人提额元。年蚂蚁花呗做的是大规模的提额活动,包括取消账号限制,新增支持“多个账户开通花呗”的功能,借呗则推出“玩游戏积攒借呗免息天数”活动。
但从今年的活动来看,花呗和白条都把重点放在了活动上。蚂蚁集团今年主推的花呗消费金活动,主打的概念是“帮用户还花呗”。花呗金可以直接用于账单还款,个花呗金=1元,也可以用于兑换花呗分期优惠券等奖品。另外,用户可以利用10个花呗金兑换特斯拉的48小时体验名额,以及获得特斯拉天体验权。
而京东的“全民掘金大会”则更复杂一些,准备了“狂欢7重礼”,包括手机,健康大礼包,基金收益赚多少奖,千万银行专项券,元免单券,抢10亿红包,天天生金等。
对于营销宣传中心的转变,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从现在整体环境而言,提额授信有可能存在信用风险的加大,“从目前的的大环境来看,其实多多少少会感受到这种预期,坏账风险的加剧,或者说一种潜在抬头的可能。”
同时,他认为这更多的也是一种营销获客和增加用户粘性的手段,“通过优惠券、活动的方式来提高用户的活跃度,提高他使用花呗、白条的频率,培养使用信贷类产品的消费习惯。”
培养消费者习惯的成果是显著的。以苏宁为例,双十一期间苏宁金融APP推出了地铁免费坐、1分钱乘车等活动,以及苏宁门店推出5折购、笔笔立减,从线上到线下,覆盖全场景,助推苏宁支付双十一当天交易量45亿元的达成。同时,苏宁金融双十一战报结果显示,消费贷交易量达6.8亿元,财富管理交易量15.5亿元,苏宁支付交易量45亿元,新增绑卡会员数30万人。
不过专家指出这或和今年的监管口径相关,此前监管已经提交金融科技行业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不能引导消费者过渡消费过渡举债。
背后比拼延伸至业务合作和科技实力
除了转向活动,其实平台的比拼也延伸至各自业务合作和科技实力的比拼。从和银行信用卡的合作来看,相比往年力度更多。
支付宝和银行信用卡优惠活动为,活动期间,用户进入支付宝指定页面,可领取招商银行信用卡、工商银行信用卡、上海银行信用卡、宁波银行信用卡、光大银行借记卡、平安银行借记卡的双十一天猫消费红包。
京东推出的是千万银行专项券,用户绑定指定银行信用卡,通过京东商城支付可满减。资料显示,京东数科深度联合包括交通银行、兴业银行、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在内的12家头部银行,了金融机构在双11期间的“第二增长场景”。
苏宁任性付则深度联合工行、建行、光大、交行、招行、农行、邮储、中行、浦发、民生、广发、江苏、北京、华夏、宁波、中信、平安、兴业、上海农商、锦州、汇丰等20+主流银行。
双十一销售数据的火爆,也让网络支付清算业务也在双十一迎来考验,互联网平台的科技实力也成为比拼重点。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当日,网联、银联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22.43亿笔、金额1.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08%、19.60%;合计最高并发量10.9万笔/秒,同比增长26.19%,创历史新高。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程立表示,继去年双11核心系统上云后,阿里巴巴全面云原生化,底层硬核技术升级带来了效能的提升。以支撑订单创建峰值为例,每万笔峰值交易的IT成本较四年前下降了80%。
根据京东数科披露,在技术应用层面,京东数科凭借区块链技术的创新落地应用,为生鲜、母婴、酒类、美妆、奢侈品、跨境商品、医药等众多领域的商品提供了防伪追溯服务,合作品牌商超过0家,落链数据达到10亿级,消费者“品质溯源”查询次数超万次。
场景金融科技未来必争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金融、技术等服务成为双十一金融科技公司背后实力比拼的重点,场景正在成为更重要的入口。
以支付宝为例,支付宝今年不仅承担着支付底层、技术支撑和金融服务的角色,还将成为天猫双11“吃喝玩乐”城市生活第一入口。据悉,支付宝双11大促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城市,在活动力度最大的个重点城市中,9成报名商家都是中小商家,很多商家甚至是首次“触网”。
同时,支付宝数字金融*策扶持也进一步升级。网商银行为双11中小商家提供超过亿贷款,并升级0账期*策,垫资亿元实现“预售即回全款”,将商家回款时间缩短20多天;花呗联合40多家金融机构授信加码,万商品及服务支持分期免息,预计为消费者节省13亿元。
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而言,得场景者得天下,这与通过消费贷业务起家也脱不了干系。陈文表示无论阿里系还是京东系,其金融科技公司消费贷业务起家的时候都是依托天猫和京东的生态圈、依托于场景。
他并指出目前金融科技对于坏账风控也需要依托场景,“如果跳出阿里和京东的体系之外,对于坏账的风控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当大家越来越聚焦到怎么去加强这种风控的能力,那依托场景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场景其实或存在巨头垄断的问题。在此前监管的发声中,就指出在发展中,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使得大型互联网企业在资源配置中权利过度集中,并逐步强化市场垄断。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被市场解读为“数据反垄断”的前奏,未来在数据方面的*策也将越来越明晰、更细化。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在此前财联社直播中就表示,之所以有数据垄断,是因为场景是垄断的。所以首先还是要解决场景垄断,然而场景垄断是市场规律的一个自然结果。如果强行逆转可能会损失很大的社会效率。
柒财智库首席分析师毕研广也向财联社记者指出,目前的固有场景几乎已被定死,消费者已经习惯于目前的消费场景,未来的消费场景更应该去深耕和挖掘永续的需求,但目前来看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还尚不清晰。
同时对场景和数据的垄断,也会导致对消费者的伤害。此前银保监消保局局长郭武平提出,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更加值得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