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美无度高质量榜评级报告
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早在年就说过:“现在中国的一些企业,都迷信欧美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然而,这些欧美的信用评级机构里,真的就有熟悉中国和中国企业的专家吗?相反,恰恰是只有中国人,才真正熟悉中国和中国的企业。”
标准普尔所依据的一些技术分析手段和思维逻辑都有问题
年9月21日美国私人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中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降至A+”,其理由是:中国信贷增长可能带来金融风险。
针对此事,中国的财*部有关负责人次日(22日)回应: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一个错误。
美国的私人公司,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同日(22日)中国财*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表示,“标准普尔所依据的一些技术分析手段和思维逻辑都有问题。”
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很多交易都是基于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信用等级来进行的。换句话说,信用评级的结果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信用评级必须做到:独立、客观、权威、公正,这是基本前提,更是一般常识。
然而,所谓的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却毫无忌惮地挥舞着“评级大棒”,把自己搞成了“巨无霸”。
美国和穆迪:世界两个超级大国
《世界是平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用一个非常生动方式来形容:“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就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把一家私人的评级机构穆迪和一个超级大国相比,有点夸张,但从这个说法,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破坏力究竟有多大?
评级机构——不得不说的杀伤力
年6月26日CCTC13新闻频道《环球记者连线》在节目中播放两幅漫画。CCTV主持人、记者何岩柯说:“通过漫画来看,评级机构在年欧债危机的过程中,究竟起了多大的杀伤力。”
幅漫画,评级机构就好像是一个西班牙的斗牛士,代表欧洲的“牛”被插了三把刀,基本上被这个斗牛士给杀死了。在欧债危机刚刚开始的时候,三家信用评级机构迅速地降低了欧盟多国的长期信用评级,结果很多投资者纷纷离场,造成了本来还有一线希望复苏的欧盟区的经济,彻底地落入到了深渊之中。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幅漫画。
评级机构发挥的作用,应该是预防和提醒危机的发生。换句话说,它应该好像是金融战场中的一个护士来进行疗伤。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往往是当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评级机构才会大幅度地降低相关债券的评级等级。所以,不仅没有制止危机,反而雪上加霜。就像漫画中的护士,又给伤员身上捅了重重的一刀。
劣迹斑斑的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
所谓评级三巨头,并非真专业。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人们惊奇地发现,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这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并没有起到预警的作用,反而成了加剧危机的黑手。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连续降低韩国银行、企业以及地方*府的信用等级。在两周之内,穆迪将韩国的外汇、债券和票据的评级,从A1迅速调降至BA/AR,导致韩元对美元汇率暴跌,股市一泻千里,企业接连倒闭,韩国经济深陷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年的工作文件中,严厉批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仓促下调评级,致使局面恶化”。而在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半数以上的次级贷款、债券都获得了 的AAA级信用评级,使得这些债券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市场上抛售。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那些曾经的高评级债券,价值大幅缩水。评级机构不得不迅速调低评级,造成投资者巨额亏损。评级机构的连环错误评级,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令人啼笑的是,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遭纽约州检方起诉,而信用评级机构却活得更好了。
对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展开调查不了了之
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对三大评级机构展开调查。但不了了之。
欧债危机爆发前,部分欧元区国家,依据高信用等级过度负债,形成超过其偿付能力的债务泡沫。三大评级机构并未就此提出警示。年底,主权债务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在七个月的时间里,穆迪将希腊的主权评级,从A1级降至垃圾级。欧债危机爆发以后,三大评级机构大面积降低欧元区重债国的信用级别。重债国的借贷成本激增,债务形势愈加恶化。
欧盟委员会多次指责“评级机构不负责任的下调主权债务级别,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安情绪”。
专业机构干非常不专业的事却三分天下
CCTC13新闻频道《环球记者连线》:事实证明,这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确实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中,干非常不专业的事儿。但是,他们在市场上的份额,却是有 的优势。
穆迪标普惠誉评级三分天下。年,全球评级市场总规模达44.5亿美元,而这三家评级机构的收入之和超过了43亿美元,占整个市场份额的96%。这三大评级巨头在美国,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即便是 的、专业的投资者,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这三家机构所做出的评级结果,来进行投资方面的判断。
而这三家的评级结果如果进行了误导,就有可能在金融产业,酝酿出一个新的金融海啸。三大评级机构频遭质疑,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问题?
三大机构评级模式过于简单化
三大信用评级公司为什么存在这么多问题?CNTV北美分台记者盛情说:首先从他们评级的运作模式来看,有人把他们比喻为“傻瓜相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评级模式非常简单化,连傻瓜都能操作,专业性又何从体现?
另外,这些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型、以及相关数据的更新也是一个大问题。他们在美国的评级模型和评级数据,一般是半年才更新,有时甚至达到一年。在其它国家,更新频率就更低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变化莫测的背景下,评级公司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从他们的盈利模式看,这三家评级机构既是市场的评判员,又是市场利益的分享者。通俗地讲,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之后,人们才意识到,掌握话语权和金融资产定价权的,这三大评级巨头其实并不是旁观者。相反,他们不仅是次级贷款的垃圾债券的推动者,还是利润丰厚的大赢家。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也显示了,一些对高风险投资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工作人员,竟然会直接参与评级费用的商谈。
信用评级机构高管:灵*卖给魔*换金钱
早前穆迪的一个经理级别的人说,他们是“把灵*出卖给魔*,来换取金钱”的。也就是“只要给钱,一些垂死的病人也可以给开健康证。”在雷曼兄弟倒闭前的几天,穆迪曾经给这个投行的债务是A2的高评级。事实上,评级机构不但成为不了经济的体温计,反倒充当了经济衰退和市场不安情绪的鼓风机了。所谓信用评级,其实是和自己利益紧紧相连的。
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与小银行相互拉拢
“把灵*出卖给魔*,来换取金钱”,是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经济发展起反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幅漫画所表达的是评级机构在产业链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相关的利益纠葛。评级机构收入的来源,是客户所付的评级费,评级机构当然要努力去开拓自己的客户源。像上图的大公司、大银行自然是他们要锁定的目标客户,所以如果评级机构主动地向这些大客户提供一个AAA级别的 评估,对于评级机构和客户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然而一些小公司,他们没有实力获得AAA,但是他们就会去巴结评级公司,希望评级机构能够给他们一个比自己实力高的评级结果。这样,小公司可以更好地在市场上来进行运作。
这幅漫画也体现出,评级机构是生物链中特殊的物种。由于利益的关系,就连导致危机的次级债,都能够被评级机构包装成一个评级高、安全高的债券。可以说整个金融市场都在被评级机构所误导,而这样的破坏力 是世界性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出现的问题,对欧洲金融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常在欧元区脆弱时打击市场信心
年6月25日CNTV欧洲中心站记者戴晓微说: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问题,在过去几年,欧洲的感触是很深的。从年以来,欧元区的债务危机越演越烈。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他们为了竭力地进行救助危机,不断地发表一些乐观看法,意图挽救市场信心。
但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则常在市场易于敏感、信心很脆弱的时刻,对陷入麻烦的像希腊这样危机的国家,发布评级降级报告,从而打击整个市场信心。
标椎普尔被指“夸大其词,带*治意图”
年,德国和法国曾经在领导人会面之后,公布了联合应对危机的新措施。但是,仅仅几个小时之后,标准普尔便威胁警告说:“可能会下调15个欧元区成员的信用评级”。这一举动,引起了欧洲很多国家,强烈的不满。卢森堡首相、欧元集团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克洛德·容克说:“这是严重的夸大其词,而且有失公平。”奥地利央行行长甚至表示说:“这是一种带有*治意图的举动。”
欧盟认为“三大评级机构令希腊债务危机陷入恶性循环”
在希腊债务危机的问题上,欧盟国家认为:“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希腊一些国家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也就是说,评级机构先是把希腊一些国家主权评级下调,导致这些国家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上升,困难增大,并且进一步导致经济复苏的压力增加。从而使得这些国家债务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然后这些评级机构又进一步地下调欧盟国的主权信用评级。
欧洲多国领导人认为“三大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太鲁莽”
欧洲的很多领导人都认为:像标普、惠誉以及穆迪这三大评级机构,他们忽视了欧洲的国家,在过去几年实施的一些积极的金融救助计划,他们下调信用评级的举动,往往是太鲁莽。
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正是过去几年的这种经历,使得欧洲认识到“减少对这些评级机构噪声的干扰,是保证金融市场健康和稳定非常重要的前提”。CCTV主持人何岩柯说:“尽管评级机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好像没有办法,去避开评级机构这样的角色,因为评级已经成了一个机构或者一个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在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可以说是呼风唤雨,象一个金融老大,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不管它说的是对,还是错,其他人也只有听的份儿。那么,评级机构出了错,应该由谁来帮它纠错?或者由谁来监管?
谁来为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
形式上,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但其实,长期以来,他们实际上是拥有美国*府授予某种垄断的经营权。追溯到年,美国的这个证监会建立了一个全国统计评级组织,并且还制定了一个加盟标准,三大评级公司就是这个组织的 批会员。
事实上,这个组织也是为这三大评级公司提供了特殊的保护地位。比如说,他们曾经制定了“参与评级的投资者是无权起诉的,即使评估投资风险是错的,评级机构也不会受到任何制裁”等等规定。也就是说,三大评级机构评估出错也不会受罚。
显然,这样所谓的监管,其实是特许,加强了评级机构对市场的影响力,也强化了他们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将宪法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公民的权利”也授予给了三大评级机构。这样一来,他们的评级结果只是属于意见,因此就受到了有利的保护。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去除了对三大巨头,作为全国公认统计评级组织成员所获得的、特殊的保护。在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各界更是对三大评级机构的批评指责如潮。美国*府也曾经信誓旦旦的说,“要对三大评级机构进行严厉的监管和整肃”。
但是,从美国*府公布的监管方案来看,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债券发行机构,向评级机构付费定级的模式。存在利益冲突,显然无法监管。因为,评级机构为了保证业务收入,就必然会提高客户的信用评级,导致有失客观更是必然。
评级涉及美国家利益时,三大评级机构会一致维护美国利益
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问题的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为什么长期以来就是治不了,而成为一种顽疾?道理很简单,所谓的这三大评级机构,虽然都是债务国美国人的,这些私人的三大评级机构,都跟美国*府有关。回溯年,正因在利益集团的游说下,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才会将这三家机构,确认为全国的评级组织,并赋予他们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地位。
谁都知道的一般常识,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发行的债券,信用评级越高,需要付出的利息就越低,它的融资能力相应也就越强;相反,信用评级越低,债券利息越高,融资能力相对也就越弱。所以,评级机构对美国主权债务的评级,直接提升美国的国际融资能力。
天大的笑话:债权人的信用等级竟然比债务人的信用等级低
一直以来,当信用评级涉及到美国利益时,这三家评级机构都会从美国核心利益出发,调低其它国家的主权信用,来为美国掌握话语权。典型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是美国的债权国,但是在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中,中国的主权信用等级,竟然比美国低。
也就是说,债权人的信用等级,比债务人的信用等级还要低。换句话说,债权人不守信用的可能性,比债务人不守信用的可能性,还要大。这种信用等级的倒挂,显示了这三家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有多可笑。
可笑的背后,显而易见,美国*府和这三家私人的评级公司之间,有很大的利益关联。
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问题根深蒂固
由于他们的垄断,三大评级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全球的评级。目前来看,这是根深蒂固的,短时间很难改变。所以,有很多外国的筹资者,在美国金融市场投资的时候,就要先接受这三大评级机构所谓的评估。
这三大巨头和华尔街互为依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很多方面,他们会更多地向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作倾斜。同样,他们也会受到华尔街的特别关照。
三大评级机构顽疾为何治不了?
在美国,游说风是非常盛行的。这三家评级公司都拥有一个强大的游说集团。更为关键的,许多*府官员,其实是这三家评级公司的后盾。所以,综合方方面面,对这三家信用评级公司,不是说整治就能整治的。
尽管美国*府对这三大评级机构的监管,非常薄弱。但是,当这三大评级机构,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时候,又突然转变了一个角色,变成了偏执的爱国者的角色。他们做出的所有的评级结果,都是有利于美国的结果。
其实很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这一点,他们也在采取行动,来对这三大巨头进行规范。
欧盟欲建评级机构,但无进展
在年6月20日,欧盟就出台了新规,对评级机构要进行一些新的监管。实际上,对于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对欧洲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欧盟委员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次出台的监管规定,是欧盟从年以来,在立法层面,为了控制评级机构所做出的第三次努力。
年,欧盟委员会就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致力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信用评级监管框架,并且也启动了相应的立法工作。年出台的新规规定:如果要对那些没有主动申请信用评级的欧盟成员国进行评级,一年至多只能够进行三次评级;而且对主权国家的信用评级结果,必须要在每周五的交易市场闭市之后才能公布,以免对市场带来大范围的骚扰。
从长期目标来看,欧盟试图要建立多元化的评级市场。也就是说,欧盟想引入新的竞争者,让评级市场更加有竞争力,从而改变美国这三家公司独大的局面。
欧盟曾多次呼吁,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评级体系。但是,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进展。即便是有竞争者出现,要想撼动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在市场上的地位,短时间确实有难度。所以,欧盟要消除对这三大信用评级公司的习惯性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当然这也显示出欧盟的能力。
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无事生非
乌尔里克·霍斯特曼在《评级机构的秘密权力》一书中,把美国三家私人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惠誉、穆迪,比喻成“强盗”。
不知是谁?在何时?给美国三家私人的信用评级机构,贴上了“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标签。其实这三家信用评级机构,只是美国的三家私人公司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其它企业一样,逐利的本质无二。如果一定要说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也是“你”给他们的。
不过,这三家美国私人的信用评级公司确实有个明显的“特点”,往往结伴而行。
年5月24日穆迪发布公告称,将中国的评级由Aa3下调至A1;
年7月14日惠誉将中国评级为A+;
年9月21日标普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为“A+”。
对于这些评级机构罗织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挥舞“评级大棒”“唱空中国”的乏味故事,中国也见怪不怪了。“唱空中国”的言论,事实上,没一次被他们言中。
年9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称,“标普调降中国评级很草率”,标普“误诊”中国经济会危害全球,这有失一个国际专业评级机构该有的严谨性与客观性,实属无事生非。“作为专业评级机构,严谨性与客观性应是其基本要求。”纵观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只是没事找事、博取眼球罢了。
这些评级机构的恶作剧往往连续的。标普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为A+的同一天,即年9月21日,标普还下调香港的评级;下调国家开发银行等3家*策性银行的评级;下调中石油、中海油、国家电网、中国中车、保利地产等8家央企的评级。
次日国开行就明确表态:标普这种“老生常谈”的评级和结论不靠谱。国开行还用数据说话:五年来,国开行资产总额从7万亿元增长到15万亿元,向实体经济提供了16.6万亿元融资支持,而不良贷款率连续49个季度低于1%。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21日报道说,美国西部信托公司董事总经理戴维·洛文杰表示,鉴于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正处于强劲阶段,标普的行动颇有些讽刺意味。
彭博新闻社网站9月22日报道,美国摩根凯瑞资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马克·尤西科说,标普低估了中国控制市场的独特能力,预言不会成真。
事实上,中国经济到底好不好,不是由美国的私人公司说了算的。中国不信别的,只信“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美国评级机构把持着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地位,通过一褒一贬,人为制造金融市场“融资剪刀差”,将资源引导流向美国。不过,时代不一样了,“评级大棒”的破坏力也没那么大了。
把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当作小噪音,它的破坏性作用就很难发挥
信用评级原本是中介机构的一种专业服务而已,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这种评级被舆论场放大了噪声,产生了一些边际的效应。然而,正因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剩,所谓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其破坏性作用几乎化为了泡影,影响力也几乎为零了。
年3月3日穆迪将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B3级。
年3月3日惠誉将俄罗斯的评级从BBB下调6个等级至B。
年3月3日标准普尔将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由BB+调为CCC-。
年3月3日标准普尔将俄罗斯长期外汇评级由BBB-调为CCC-。
年3月7日穆迪将俄罗斯评级降至Ca。
年3月8日标准普尔公司将52家俄罗斯公司的信用评级下调至“CCC-”级。
年3月9日惠誉将俄罗斯的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由“B”级调整为“C”级。
年3月10日穆迪发布报告,继俄罗斯*府的评级从“B3”下调至“Ca”后。
年3月10日穆迪对39家俄罗斯金融机构的评级及评估下调。
年3月10日惠誉将俄罗斯的评级下调至第二低的级别,并称俄罗斯债券可能出现违约。
年3月29日惠誉国际宣布撤销27家俄罗斯银行的评级。
年4月9日,标准普尔将俄罗斯的外汇评级下调至SD级别,也就是垃圾级。
无论美国的私人信用评级机构,对俄罗斯发出什么样的噪声,俄罗斯和俄罗斯的企业,没有任何回应,其实也无需回应,他们的评级也就失去了破坏性作用。事实上,美国人对俄罗斯如此密集地下调评级,却使俄罗斯卢布对美元的汇率、股市,不跌反涨。
无人对美国人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历史,被大美无度终结了!
中国人的大美无度对美国人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家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为——只会发出噪声的评级机构。
无人对美国人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历史,从此,被大美无度终结了!
大美无度高质量榜评级报告。特邀撰稿人:魏义光,退役老兵、发展学导师、《 的方法:7分钟赢得高质量发展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