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文,观历史世说新语之陈太丘

北京中科忽悠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55.html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义庆组织编纂的笔记小说。之前在《咏雪》中领略了才女谢道韫在“赏雪诗会”上的不凡表现,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了千古佳话。本文我们来到陈家,看看他们家里发生了什么故事。陈家就是陈太丘的家,陈太丘就是陈寔(shi),因为做过太丘县的县长,而且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官,所以百姓敬重他,称他“陈太丘”。本文《陈太丘与友期》也选自《世说新语》,跟之前谢太傅的侄女才是主角一样,本文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才是主角。题目:《陈太丘与友期》,意思就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解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古代表示走路的有四个字:行、趋、走、奔。它们的意思是有区别的,正常速度是行,小步快跑是趋,大步疾跑是走或奔。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这里省略了几处主语。看来陈太丘是一个守时的人,对朋友的中失约行为感到很气愤,于是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嬉戏。古代的七岁还是虚岁,所以现在看来,元方只有5-6岁,上幼儿园的年纪。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古人讲话很讲礼数,问候对方家人时,都要加敬辞。比如令郎、令尊。敬辞“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思。而称呼自己及家人时都用谦辞,比如犬子、贱内。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道:“我父亲已经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先离开了。看来这位朋友没注意到自己已经迟到很久了,反而对陈太丘的独自离开感到愤怒,破口大骂起来。五六岁的元方听到后会怎么样呢?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的表现。”陈太丘的这位朋友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小小奶娃,气场竟如此强大,是非竟如此分明。不但没被他之前骂骂咧咧的样子吓到,反而挺身而出,维护父亲颜面,指责自己不讲信用,不懂礼节。这陈元方真不是普通小孩!这位朋友也算是明白,发现自己理屈词穷。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远方的手,说了这么久,这位朋友居然还在车上。由于惭愧,他赶紧下车,想嬉皮笑脸地摸摸小朋友来示好。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连头也没回的走进了自家的大门。看来元方人小脾气大,心想跟这种迟到又骂我父亲的人没必要给面子。扭头回家了,于是入门不顾。人物分析:关于这个故事,考试中会让你谈谈陈太丘朋友的性格,或者让你评价一下元方小朋友。我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对于陈太丘的这位朋友,他没有时间观念,脾气还暴躁、鲁莽,但是有一颗悔过的心。对于牛气哄哄的元方小朋友,从他回答客人的两句话里可以看出,他小小年纪懂得礼节,说话讲究分寸,而且伶牙俐齿,胆识过人,道德感十足。但在长辈主动示好认错的时候,他没有给别人面子。这是不好的人际交往方式,不值得学习。小知识:反观元方为什么有如此气魄呢?陈太丘的道德教育做得好啊。据后汉书记载,有天晚上,一小偷溜到陈太丘家里,躲藏到屋梁上面,企图等大家入睡后行窃。陈太丘心知肚明,但并没有喊人抓他,而是把儿子们全都叫到跟前,上思想道德课。告诫他们坏人并不是天生的,只是因为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所以本来能做正人君子的人,却成了“梁上君子”这样的贼人,结果小偷躺在大梁上听得感动惭愧。最后直接下地磕头认罪。陈太丘原谅了他,不仅勉励他改恶向善,还赠送了丝绢布匹给他。于是这个故事成了传奇,后人用“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而“梁上君子”则成了小偷的代名词和雅号。有这样一位具有道德感召力的父亲在身边做榜样,耳濡目染下,陈元方的道德感当然是从小就高人一筹。当然在他长大后,也秉承了父亲的品性。“以至德而闻名”,成为中华美德标榜的良善君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4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4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