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
于细微处见时代之变。
来源
馨金融(ID:Xinfinance)
文
洪偌馨伊蕾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从年发行 张信用卡,到年前后专营机构出现;从早期的「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化、后台化……中国信用卡行业经历了35年的变迁。
而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信用卡中心,它们「独立」于总行之外,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经营的探路者;它们没有网点,是线上化运营的急先锋;它们早早地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的作业流程,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历程中的特殊「样本」。
如果回溯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到,它与个人征信、消费信贷、移动金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放眼未来,它不仅是银行「大零售」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银行获取和服务客户的重要入口。
本文试图记录中国信用卡市场从0到1,再到N的历程,这也是一部商业银行向现代化、数字化演进的微缩史。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信用卡「大革命」中,无数行业精英留下了珍贵的印记,他们后来也成为零售金融、金融科技发展浪潮中重要的引领者。
~
信用卡是指「无抵押循环贷款」,这7个字,倡导的是向银行「先借后还」的个人信贷消费观念。
从钱货两清,到超前消费,信用卡的诞生与发展刷新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也刷开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新天地。
但从 张信用卡在中国诞生,到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年信用卡中心陆续成立,这个「舶来品」才真正地在中国开花结果。
01.暗夜潜行
年秋季广交会期间,广州友谊商店总经理廖剑雄从外宾手中 次接触到了被称为「信用卡」的塑料卡片。「不用付钱就可以拿走东西」,廖剑雄感到非常新奇。
当时人民币的 面额只有10元,对于生意人来说,携带现金很不方便,银行汇票也不支持异地取款。所以为了方便参会外宾交易,中国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署代理东美信用卡取现协议, 次将国外信用卡引入了中国内地。
直到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才正式发行了 张信用卡——中银卡。这张薄薄的卡片不仅引入了提前预支模式,更开启了信用社会的到来。
不过,在那个米面粮油还需要凭票供应的年代,量入为出才是老百姓的常态,超前消费连想都不敢想。所以,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的信用卡相继问世,但是他们都没逃过「长期冬眠」的的命运。
而且,当时不仅是老百姓不敢用信用卡,银行也不敢直接放手去做。办卡时,申请人要先储蓄或担保,这意味着银行还需要向用户支付一笔利息,信用卡就这样被改造成了中国特色的「贷记卡」、「准贷记卡」。
根据年颁发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单位或个人领取信用卡,应按规定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第17条规定,透支限额为金卡1万元、普通卡元。
于是,信用卡从一个透支产品变成了储蓄产品,变银行资产业务为负债业务,变利息收入为利息支出。所以到了90年代,有些银行的「信用卡」账户上,居然常年趴着数百亿元的储蓄存款,而属于信用卡「本职」的利息收入却寥寥。
信用卡定位的混乱也折射出当时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理念:不重视个人业务,且个人业务以储蓄为主,几乎没有借贷。只有企业能向银行借钱,所以,信用卡也一度转成了对公模式。
但由于当时银行的数据还没有大集中,信用卡的发行和运营都在各地分行,导致风险管理良莠不齐。这一时期发生了后来被称为建国以来 的银行资金盗窃案——中行开平案,其中部分被盗用资金就是通过对公信用卡产生的。
这一横跨多年的案件也牵出了中国信用卡发展之困的根源——机制。
与其它银行业务不同,信用卡部门就像一个「小银行」:从发卡、商户谈判、清算,一直到持卡人的账务管理和催收,甚至核销都在一个部门里,这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银行体系。
在总分行的体制之下,信用卡的组织形态是:总行制定*策、各省级行传达*策、二级分行执行*策。这样一来,总行和省行的职能几乎重合,而具体的发卡权和运营权又沉淀在二级分行。
这个机制决定了信用卡业务难以做上规模,不同于对公业务,动辄千万上亿的规模,信用卡几千块的授信申请如果逐笔人工审批、甚至办理担保,成本高且效率低,各地分行也难有足够的动力去推进。
除此之外,总分行机制下的信用卡模式还有一个硬伤是:标准不明、风险难控。可能同一个人在工行北京申请信用卡的额度是,到了上海申请的透支额度就能达到;有的分行要求担保,有的又不需要。
这样一来,原本就发展迟缓的信用卡业务变得更加混乱,更别提为银行贡献利润了。
02.爆发前夜
一曲「 一九九八」拉开了改革开放20周年的序幕,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大众消费意识开始萌动。年初,《泰坦尼克号》引进中国,创造了3.6亿的票房神话。要知道,当年北京 的房价才一平米。
那一年,Windows98系统正式发布,世界 台iphone出现,美国的.